bob官方体育app生态农业,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也指主要或完全依靠生物生产的有机物来提高作物产量的耕作制度。源于传统的有机农业。20世纪以前,世界各国都是以传统的有机农业为主,产量一般都很低。进入20世纪后,随着和机电工业兴起所出现的无机农业(又称“石油农业”),由于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及机电动力,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产量,在世界各国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有机农业而占据农业的主导地位。但是,使用化肥、农药过量或不当,有可能造成土壤大气、水源和食品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一些学者主张不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强调农业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美国土壤学家W.A.阿伯奇特则于1971年提出“生态农业”的术语。其主张和内容与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等相近。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利用半数以上的耕地种植多年生牧草、养牛,实行农作物轮作,种植豆科作物,利用牲畜粪肥和含有矿物质的岩石,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来保持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它在节约能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有较好效果。但由于生态农业主要依靠生物本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进行生产,转化效率较低,农作物产量降低。如果没有大量土地或其他措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很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中国已开始生态农业的研究和试验。对生态农业的主张与国外学者不完全一样。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农业如何更上一层楼?农业科学家和农业生态学家提出,要走生态农业之路,构建中国式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久前,笔者就如何建立我国的生态农业请教了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东阳。 王东阳提出,生态农业就是要把农业生态中各个环节如耕地、空气、水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使其总体发挥最大的作用以期达到1+1>2的效果,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高效产业发展和生态系统恢复及改善有机结合,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统一”。
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就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演进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系统结构趋向复杂。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并呈现区域网络化。2002年农村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已分别占GDP的23.1%和11.5%。二是系统功能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形成了6500万吨肉类和4500万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依赖水平越来越高。三是系统边界内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耕地面积日趋缩减,1996年至2002年年均净减少68.5万公顷。四是系统波动增大、污染严重。我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既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又具有变化剧烈的特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危害重。近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受灾减少粮食产量约4000万吨,经济损失上千亿元。
中国的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等几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差距也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有明显的差距?王东阳研究员指出,原因主要有:首先,我国城市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到2000年我国仍然有3.299亿农业劳动力不得不以营农为生;其次,我国农业是以种养业为主,2000年占全社会从业人员50%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创造了占GDP16.4%的农业增加值;另外,我国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现阶段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少等也是很重要的制约因素。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投入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耕地、水资源、肥料、农药和机械设备等资源要素。农业生态系统该如何满足日益提高的需求呢? 首先要维持一个能够确保我国食物安全供给的农业生态系统,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把1.1亿公顷的基本农田确定为安全底线,使之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耕地生产量90%以上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把集约经营和自然循环有机结合,多途径地节水、节地、节约能源,既要适应市场高层次需求发展有机农业,还应建立起用科学的营养知识引导消费和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趋向协调,把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三,根据农产品是水土资源载体的这一特点,着眼于国际市场配置资源,进口高耗水土、高耗能的农产品,出口高价值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通过产品替代资源的方式来缓减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 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农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农业常规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把庞大的农村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从业能力。
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
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
“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元-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