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生态农业系列之产业概述:农业发展bob综合平台(集团)有限公司“新常态”发布日期:2023-06-05 浏览次数:

  bob真人app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稻田养鱼、桑基鱼塘等模式已有上千年历史,至今仍兴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已达3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102个,省级试点示范县2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生态农业应当是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复合体系,既不能只重视生态效益而忽视了投入产出,也不可以生态环境为牺牲换取经济效益。总之,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长久的艰巨的工程。

  学界公认首次提出“生态农业”一词的是美国土壤学家 Ablerche,他于1970年提出这一概念。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1982年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为了应对社会对农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进一步优化改善自然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我国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寻求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业内专家认为生态农业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在传统农业智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提升的一类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物种不仅是受益方也是供给方,最终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政策角度来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中涉及生态农业的提法有多处,具有代表性的提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农业,非生态农业莫属。尽管这里的提法依然用了农业现代化的老路子,但农业现代化不一定就是设施农业、规模农业,也不是转基因农业,只有生态农业才能够实现元素循环、环境友好。如利用生态平衡的办法可以实现少打农药甚至不打农药实现虫害控制,这一点已被国内外大量科学实验所证明。

  现代农业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自然资源、农业产业经济、社会等效益最大化,要求在符合农业生产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要求农业的生产是可持续性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小农心态中跳出来,从环境有序度不断降低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将生产和流通环节有效疏通,扩大农业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沟通,不断强化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与之相互交换,以促进发展农业商品化和农业系统的有序性,最终实现农产品的商品率的提高,形成人口资源市场的开放型农业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业经济生产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的特点,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碎片化发展模式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依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对生态农业进行区域化战略布局、专业化规模生产建设、系列化生产加工及经营以及经济管理一体化进行优化布局,走出一条符合“三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的产业机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上。

  在生态农业的实际建设中,主要考虑到区域内的气候、资源、交通、生产能力、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等因素,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市级、县级生态区域的区域模式。例如,华北地区的四位一体、南方地区的三位一体、西北地区的庭院配套、海南的胶林养鸡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新模式,这些创新模式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其创新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改善和缓解农业生产环境与自然资源和人类间矛盾的。

  从目的性来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民的经济效益、社会的综合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和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倡导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微观方面,我国提出来建设生态县的概念,以县为单位,不仅要发展县域生态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更要在其他水平和层次发展方面发挥生态农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期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其他不同行业的群众广泛的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中来。

  生态农业强调元素循环,仅将被城市消费者带走的营养通过化肥、绿肥或生物菌肥的方式弥补,因此可以减少化肥的用量。

  生态农业对害虫防控以预防为主,不是待害虫爆发后靠化学物质灭杀,强调生态平衡。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农药就相当于灭火器,仅出现火灾时才派上用场。

  生态农业可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在不使用农膜前提下,保证产量与质量双盈,从源头杜绝二噁英等致癌物质向环境释放。

  而且生态农业还可以消除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不采取与自然对抗的办法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平衡,杜绝基因污染,保护消费者健康。

  目前由于采取粗放式的化学办法种地,虽然产量相对高,但价格便宜,有时市场不好还会烂在地里,资源浪费严重。

  提高经济效益的办理有两种,要么继续扩大土地规模,但质量不提高价格不变,使经营者有利可图;要么提高产品质量,价位提高,加上生态农业不减产,一亩效益等于几亩,这样的话,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好事。后者让老百姓购买到放心食品,保护了自身与家人的健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就更愿意向土地中投入优质劳动。

  生态农业的大量肥料来自系统本身,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积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种类,生态农业的食物多样性是其他农业方式做不能比拟的。

  生态农业产量并不低,由于用地养地,被带走的养分通过有机肥或少量化肥补充,更关键的是,由于化学物质少,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丰富,这些生物就间接将土壤中的矿物质释放出来,供植物根系吸收。

  农业要素容易变成商业要素,从养殖到种植,从收获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从餐饮到观光旅游,从保健到养生到养老,乡村可以就地城镇化,吸引农二代、大学生二代,乃至城市精英就业。

  这样的线万个乡村如发展生态农业,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满足13亿人食品的持续安全供应,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结合各地实际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着重推广三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培养多功能的生态农业为主,围绕城镇居民对生产生活需求的物质、精神以及文化生活等消费品进而打造符合农产品生产、农业集约型、农业低碳型、农业休闲型、农业文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传统的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用其良好的农业生产设施,将生态农业发展成为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社会化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其特点是以产业规模化、效益化的良性发展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良性互动发展。

  我国面积广阔,地貌、气候差异较大,广大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相对恶劣,生态经济条件比较脆弱。

  由于这种干旱山区实现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难度较大,所以选择一种符合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生产条件较差的这类地区往往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优质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这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提供了基础,尤其是为无公害、绿色产品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所具备的五大特点及五大优势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其发展的三大模式也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必将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常态”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