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高效生态农业精品(七篇)发布日期:2023-10-17 浏览次数:

  BOB真人下载种植业是弱质农业,是人类生存的的根基,比较效益低受环境影响大。一家一户土地面积有限,单纯靠种植粮食棉花是难以致富的。以2014年为例,一般亩产籽棉450斤,每斤籽棉31元,毛收益1395元,投入化肥农药种子等成本近450元(不包含土地承包费和采摘费),亩效益在900元。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即:一是改革旧的种植模式采用新的间作套种模式,解决植棉高产低效的问题,如采用瓜棉间作瓜粮间作早春西瓜采用拱棚育苗,终霜期及早定植巧打时间差,已取的亩效益的最大化。2013年我镇一村部分村民发展工棚育苗西瓜50亩,亩效益均在4000左右。二是大力发展高效蔬菜种植业名特优新品种提高种植效益。以段家村为代表的辣椒种植已初具规模效益可观。毛坨村成立了占地近300亩津发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台田上面种植葡萄,亩效益均在5000元以上并且带动过了周边农民种值葡萄的积极性,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大投入引进推广高产抗病适应机械化的优良品种,推广粮棉间作,我省鑫秋种业公司成功开发出了麦棉两熟双高产配套技术推广模式,亩产小麦440公斤皮棉95公斤,比纯作棉田亩增收1000元,这种种植模式值得我镇汀河工作区部分村推广。

  近几年来,我真初步形成了以津合牧业一村养猪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养殖示范小区。下一步应从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入手,充分发货资源优势市场技术优势,探索环保生态养殖模式,以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发展养殖小区,加快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自然养殖模式,即根据微生态理论,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在猪舍内铺设锯末玉米秸等有机垫料,添加微生物菌剂降解猪粪,从源头上实现环保无公害养殖。形成绿色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形成品牌,才会走向产业化,路才会越走越宽。

  水产养殖产量稳定,投资小收益高,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发展潜力大。我镇可养殖水面近8000亩,资源优势明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效渔业示范区,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2014年养殖南美白对虾5000亩,效益可观,随着经济的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在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如:南美白对虾病害越来越多,危害性越来越大,养殖环境恶化,虾苗退化严重,抗病能力差等原因养殖户经济效益亏损,农民养殖积极性降低。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应为调整渔业结构。一是推广鱼虾混养技术,减少病害的发生,降低养殖风险实现鱼虾双丰收。南美白对虾可与淡水白昌或漠斑牙鲆混养。二是发展以鱼为主,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立体农业,即台田养鸡养猪,水中养鱼虾,水上养鸭鹅池边种草,鸡粪喂猪,猪粪喂鱼形成了一种鱼草禽畜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农民既增加了收益同时也保护了环境。三是推广鱼藕混作模式,利用鱼藕共生互利的关系,减少了养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达到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可取得较高效益。四是推广鱼-黑麦草轮作新技术,这对多年淤积严重,清淤困难的连片鱼池,以减少池底污染,防治鱼病和泛塘十分有利,开辟了一条高效生态渔业的新路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休闲渔业,旅游农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新的渔业增长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向观光农业旅游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得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渔业格局发展。以裕后光前陈家等村为中心,在台田上面种植葡萄西瓜等瓜果,池塘养鱼虾,集观景,休闲采摘度假垂钓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打造黄河三角洲风情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充分发挥农家田园特色,展现田园风光魅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镇实施了“三网”绿化工程,乡村文明提示工程,采用乔木灌木相结合的模式扩大了绿化面积。2014年植树30万棵,绿化标准高,树木成活率高,已构成了多树种,多层次多形式的网带片点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下一步应重点发展林业育苗果园等,前邵村四一等村2011年大力发展林业育苗,目前已种植白蜡柽柳国槐法桐等苗木1200亩,苗木远销省内外,效益可观。

  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有利于发展当地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优势产品的发展壮大,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014年实施了我镇乡村文明建设活动,彻底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村内垃圾集中清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村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农民改掉陋习,争做卫生模范。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和生产废料,水产超负荷养殖等造成了水质污染,应积极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农业污染难题。在农业生产上通过配方施肥、科学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秸秆还田等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加强农用地膜的回收和利用,有效地控制农业残留物的污染,通过沼气入户工程,解决粪便污染问题。

  我镇盐碱地多,对黄河水的依赖性极强,应充分利用“渤海粮仓”示范工程项目,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应不断完善,做到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旱能浇、涝能排,促进粮棉产量稳步提高。

  在当前农业生产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农民更关心的是市场信息,应树立以民为本的推广理念,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用新途径新技术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做到以点带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是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省份。在长期的小农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的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受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以及“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政策的严重影响,形成了集体统一经营的僵化的农业经营体制和以粮、棉、油、猪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产业结构,导致农业长期的低效率和低效益。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兴起,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兼业经营农户大量出现,在相当一些地方农业出现“副业化”倾向。但是由于受严格的粮食区域自给政策和粮食定购任务的制约,浙江农业生产结构尤其是耕地种植业结构调整迟迟迈不出步子,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即使是低效益和亏本的情况下也只能种粮的尴尬境地。这种“户户粮棉油、家家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僵化的粮食产销体制成为浙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严重障碍。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作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决策,全面取消了糖食指令性定购任务,大胆放开了糖食购销,把农业生产经营自真正还给农民,从而促成了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这些改革举措使浙江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促进了浙江农业生产力的新发展。“什么来钱种什么”成为浙江农民理解效益农业的真谛。大力发展效益战略的提出,对浙江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浙江农业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强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热潮的兴起,促进了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说,发展效益农业功不可没。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国性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开,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波动加剧,成本偏高、规模偏小的浙江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同时,绿色消费浪潮兴起,生态环境意识、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以安为先”的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生态功能凸现,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仅仅依靠什么来钱种什么的市场意识已不足以应对农业遇到的众多新挑战。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提升效益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从效益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飞跃显得越来越迫切。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新飞跃。高效生态农业是对效益农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我们说,省委省政府在20世纪末作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决策,鼓励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这使浙江农业实现了全面迈向市场化的一次飞跃,那么,现在提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则是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业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支持农业发展,把农业引上集约和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又一次飞跃。这一战略决策既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导向,也符合浙江农业自身特点和时代要求,将对浙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农业应对新挑战、再创新优势的大战略。当前浙江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的浙江,农业资源减少和商品农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这些趋势都表明,浙江农业必须独辟蹊径,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路子。这也就是说,浙江农业必须走类似于荷兰农业的发挥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特色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路子,才能再创浙江农业新优势,才能开拓发展的新天地。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抓手。高效、生态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务农也能致富的要求,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业转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然会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大变革,能够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石油农业,也不同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双重特征、集约化生产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以绿色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统一性;二是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为指导,体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以农业资源集约、精细、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体现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与生态化循环经济方式的有机耦合;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科技与绿色安全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五是以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体现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生产主体与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的经营服务组织的有效连接。

  一是坚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突破现代石油农业与自然生态农业不相容的传统观念,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新理念为指导,把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有机整合起来,使高效生态农业兼有农业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特征。

  二是坚持以结构创新为基础。着眼于对稀缺农业自然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把兼容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性的高附价值的精致型农业产业作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

  三是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起来,把技术标准化与技术绿色化结合起来,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标准化高效绿色农业技术。

  四是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把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水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五是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同时,政府为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高效率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推动在农户自愿基础上的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促进土地等自然资源向具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促进高效绿色的精致型农业产业的成长。

  在农业资源禀赋稀少的浙江,随着绿色健康消费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纷纷进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已经创造了一批效果明显、前景良好的成功典型,从浙江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少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情出发,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特征,结合对这些实践经验和典型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值得推广的7种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模式:

  1.设施栽培农业模式。这是一种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栽培、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周年生产、多季收获、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设施栽培能够大大提高土地年产出率,有限的耕地能够生产出更多更符合消费需求的绿色、特色农产品,这种模式对人多地少的浙江来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2.集约生态养殖模式。这主要是指在水产、畜禽养殖业中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实现由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方式能够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从而既提高农业产业率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如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等。

  3.立体种养模式。这个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和食物链原理,把耕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诸如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水产多层混养、柑园养土鸡、竹园养土鸡、稻田种菇等多种模式。

  4.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时代到来的需要,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第一产业的农业具备第三产业的性质,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探索。如把养鱼与垂钓、餐饮结合起来的现代休闲渔业;把果蔬、花卉、茶叶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的观光果园、休闲茶园、生态农庄;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森林公园等。

  5.绿化园艺业模式。这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农业发挥美化生活,优化环境功能的重要产业,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把花卉苗木种养业与园艺业和绿化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种子种苗业、花卉苗木种植、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绿色园艺工程在内的很长的产业链,既不断增加农业附加价值,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已经成为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6.有机农业模式。这是崇尚绿色、自然消费,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专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为主要特点,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和水也必须没能化肥、农药的残留(其土壤必须三年内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以其特殊的绿色安全、高品质,其价格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产品。但这种有机农业也不同自然生态农业,虽然不施化肥、农药,但却要施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也广泛采用设施栽培、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故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类型。诸如有机茶、有机蔬菜等。

  7.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养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开发创造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价值。尽可能拉长农业产业链,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实现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政策举措。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发展观念更新为先导、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着力点,以加快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增加农业投入为保障。

  (一)以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发展观念的创新。要根据广义工业化理论,主动地把农业现代化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工业化进程之中,要借鉴新型工业化理念来指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要把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工业化经营管理贯穿于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同时,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还要强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理念,要从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业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就是要借鉴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附价值、节地型精致农业。把农业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能充分发挥浙江农业人力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在形成特色化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加工业和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以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促进种养业结构大调整。要在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的种养业产业带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创造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集聚更多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集农产品加工中心、交易中心、种子种苗中心、科研开发中心于一地,形成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同时,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农产品种养基地延伸到省外和广大中西部地区去,拓展浙江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把浙江建成种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出口强省。

  (三)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整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要下决心率先推行农业绿色生产革命,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使浙江全省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省。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省、权威高效的农产品质量与卫生的检验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从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并从农药、肥料农资生产供应到农业生态环境整治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的要求,提供有效的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有机肥生产的支持,加大对土地和水污染的治理。

  (四)着力培育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形成以家庭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例。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提高家庭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要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农产品专用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行业振兴、行业服务、行业调控等作用。努力在若干个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率先建立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四位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组织体系,进一步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创新农业科技投入和科研推广机制。从增加国家对农业投入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入手,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按照“强化公益、搞活经营”的原则,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制和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形成综合性的基础科学研究与特色性实用技术推广机构、国家举办事业性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企业举办民营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以“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农业绿色证书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素质、有专业技能、懂经营管理的新型产业农民。

  (六)加快高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态功能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绿色浙江”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要求,把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城乡环境整治,再造秀美山川的生态工程结合起来,把提高农业抗御洪、涝、风、旱自然灾害能力与整治农业污染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千里标准海塘、标准江堤、千万亩标准农田、万里清水河道、千库保安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抓好生态公益林和城市森林、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以“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紧紧抓住“黄三角开发升为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强力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特色强村,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

  年,我镇将大力实施工程,即:新建大棚蔬菜生产基地1千亩,有机粮食种植1千亩,生态养殖基地1千亩,浅水藕和淡水养殖基地1千亩,新建蔬菜批发市场1处;新增“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个;新成立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3个;发展市级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2个。

  一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做好传统农业的提质扩面,粮食种植抓品质,在堤北生态园区内规划建设1000亩有机小麦,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生态养殖抓规模,建设1000亩生态养殖基地,力争形成以生猪、肉牛、奶牛、家禽为主的标准化畜牧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大棚蔬菜生产向精准化发展,蔬菜大棚内安装电脑、感应器、滴管管道等数控设备,进行工厂化、智能化种菜的尝试,发展精准农业;淡水养殖实现多样化,在新建的浅水藕池中混养泥鳅,扩大鲤鱼的养殖规模,促进淡水养殖产业的多元化;休闲农业逐步正规化,以2万亩高效生态园建设为载体,发展大棚蔬菜、无花果采摘等休闲农业,积极开发推介齐东古城、渡口、大桥等旅游项目,逐步形成集示范种植、生产加工、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农业,并加快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

  三是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扎实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更好地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服务;加大新优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促进农作物丰产丰收。同时,积极搜索各类农业科技信息,通过我镇的“大喇叭工作平台”向所有种植户,为他们提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让农户及时有效与市场对接。

  一是坚持滩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快向生态型农业转变。我镇紧靠,2万亩滩区受这一天然屏障保护,水土资源充沛无污染。农业生产上提倡使用有机肥、高效低残留农药,对病虫防治推行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防治,降低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对生态养殖场要高标准规划基础设施,做好排泄物治理,实行生态化养殖。

  二是立足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转变。严格按绿色有机要求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并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使农产品达到绿色安全标准。力争年1-2个绿色有机品牌得到认证。

  三是力抓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我镇的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要进一步抓好产业链的上下延伸,使这些产业一方面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产业功能,使之成为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前提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成片、成组、成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高效农业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政府对土地流转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二是加快农业企业化建设。坚持以农业企业化为抓手,主攻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加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引进力度。积极寻求与大专院校和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利用科技改造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

  三是加快生态园综合功能区建设。加大投入建设综合功能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园的功能。

  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予以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以堤北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中心,向周边地块辐射带动,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水面或浅水藕池。堤北每新发展50亩,奖励村2000元,奖励农户2000元;其他区域每新发展50亩,奖励村1000元,奖励农户1000元。

  1.冬暖蔬菜大棚。种植区不少于20个大棚,单棚种植面积不低于1亩。达到规划标准的,堤北每新建一个棚,补助2000元,奖励村200元;其他区域每新建一个棚,补助1000元,奖励村100元。

  2.一般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每新发展50亩蔬菜连片种植,奖励村1000元。

  3.有机林果种植。新发展林果连片种植100亩,在堤北的奖励村2000元,其他区域奖励村1000元。

  4.有机粮食种植。新发展有机粮食连片种植500亩,在堤北的奖励村2000元,其他区域奖励村1000元。

  达到以下建设标准,每新发展一个养殖小区(场),奖励村2000元,奖励养殖农户1000元。

  1.肉、奶牛养殖小区(场)。新建肉、奶牛养殖小区(场),入区养殖农户达到3户以上,户均存栏20头以上,养殖场存栏规模达到50头以上,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服务组织健全。

  2.肉、蛋鸡养殖小区(场)。肉、蛋鸡养殖小区(场)。新建肉、蛋鸡养殖小区(场),入区养殖农户达到5户以上,小区内养殖棚舍5个以上,年底存栏肉鸡10000只或蛋鸡5000只以上;养殖场棚舍5个以上或养殖棚舍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鸡10000只以上或蛋鸡5000只以上。

  3.养猪小区(场)。新建养猪小区(场),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达到环保要求,有封闭或半封闭式猪舍,入区养殖农户达到3户以上,户均存栏育肥猪100头以上;养殖场有封闭或半封闭式猪舍,存栏育肥猪达到200头以上。

  1.其他种植基地要求连片种植,鼓励实施进行绿色有机生产,奖励政策参考以上种植业标准。养殖小区(场)要求独立场区,设施齐全,达到建设标准,入住户数、户均存栏或存栏总量、奖励政策参考以上养殖业标准。

  2.对获得国家绿色认证或创建新品牌的奖励2000元,对获得农业畜牧实用性专利的奖励2000元。

  3.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市县典型示范村的,奖励村干部1-3万元。

  4.各责任区每新建一个种植或养殖小区,奖励500元,总支书记占60%,其他人员占40%。

  5.对村的奖励主要奖励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其他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商定。

  (一)加强组织领导。年是我镇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全镇上下要充分认识,切实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各责任区、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紧紧抓住开春这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期,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二)强化科技支撑。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形成农业科技支撑新体系。在结构调整中,要以基地建设为先导,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结构调整的顺利开展。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针对实际,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抓好农业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传统名、特、优、稀农产品和新、奇农产品及在各种反季、错季种植方面优势明显的实际,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走一条以特取胜、出“奇”制胜的山区农业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都要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字经,尽力争取把握住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占有应得的市场份额,跻身农业产业化大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3-4]。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上抓出工业的样子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既集中盘活资源,又充实活跃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订单需求。

  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产业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诸多因素,选择和把握好主导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选择不易掌握,但必须确定下来,最多2~3个,切不可贪多。对的确存在优势,但又因难以突破瓶颈问题,做强做大不具备条件的,要舍得放弃,否则犹豫不决反而拖累自己。

  针对个别传统产业如金银花,都达到了1万hm2以上规模,却仍难以做大做强,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轻易放弃、另作他图。不切实际的产业和项目最终只会费力不讨好,难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引起反省和认识,明白个中的道理。在产业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切合当地实际,不受市场左右和商家鼓动,跟风发展,盲目上项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谱”。同时,应该弄清本地具备什么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分析厘清所具备的优势,从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形成既定方针并长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

  就安龙县来说,不必盲目好高、求远求新,只要积极探讨摸索出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种植上重点抓好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蕴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养殖上根据统筹需要抓好牛、猪、羊养殖,其中就安龙县而言,应重点抓好种草养牛产业。如此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方向,而且只须完善相关链接就能达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富民,还能保住绿水青山,真可谓一举多得。与盲目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标不明确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在选择产业上,笔者个人认为,就当地而言,上述如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产业,不仅是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众的阳光产业和大产业,同时还是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让农民和企业增收,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绿水,还将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在家务农或就近转移就业,并实现增加收入,减少抛家别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相应地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处山区,只要注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山区也一定可以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立体农业地理气候、别具山区特色的现代高效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1] 于新奎.东营市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126-128.

  [2] 薛晨霞,李敏,袁春新,等.如皋市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112-11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东营市河口区农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取得突破性胜利,全力推进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发展区位看,河口区位居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结合部,是山东半岛连接京津冀的重要交汇点,是东北与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通道。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新一轮国家重点建设规划,对处于延伸区的河口在产业发展上将产生重大的互动影响和需求。

  从山东省发展层面看,河口区位于山东“一体两翼”北翼的最北端,是北翼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沿城市。具有面向东北亚、日韩市场,背靠广阔腹地的区位优势。国家和省对“海洋经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持,更给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河口区境域为黄河冲积而成的新陆地,是在海、河、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独具特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和最年轻的土地,亦是我国最后一块未被规模化开发的处女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显著。

  河口区人均土地1.24hm2,人均土地占有量居全国沿海各市县区之首,其中耕地面积农业人口人均0.34hm2。除此之外,还有滩涂面积6×104hm2、苇地2.67×104hm2、未利用土地9.8×104hm2,开发潜力较大。

  1.2.2水产资源优势凸现河口区东、北两面临海,海岸线m等深线,为鱼、虾、蟹类的产卵、生长、索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发展海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

  1.2.3能源资源潜力大除油气资源外,河口区年平均有效风能4―20m/s,北部沿海风能密度约648kW/hm2,年有效风速小时数达到3639h,是东营市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域,开发潜力大。

  黄河人海口原生态和独特湿地景观,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珍奇的飞鸟走禽和五颜六色的天然野生植物,以及区内宏伟的围海大堤、林立的钻塔提油机等,均为河口区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1.3.1交通便利河口区南临东营飞机场,荣乌高速、东港高速等交通干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境内东营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的最佳海陆通道枢纽。区内公路纵横贯通,新盐路、辛河路、滨海路、孤滨路与新港路、滨孤路、河虎路、防潮堤路“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目前通车里程已达1234.8km,公路密度74.9km/km2。

  1.3.2基础设施完善河口区地处油田腹地,电力供应充足,电信、数据交换系统等比较完备,是东营市的卫星城,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河口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的条件。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

  河口文化属黄河三角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又赋予了可农、可渔、可盐的便利条件,故求真务实、广纳兼容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历史上,河口属自然灾害多发区,黄河人海口多次改道、决口、漫流,沿海地带又经常受到海潮的袭击,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这种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三角洲人吃苦耐劳、勇于抗争的意志,也形成了一种勤劳朴实、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在黄河三角洲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有石油文化等新的文化因子进入三角洲地区并融汇其中,表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当地文化的内容,构筑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地域性文化格局,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农业自然资源配置差,退化比较严重。河口区尽管人少地多,待开发土地面积大,但土地瘠薄,耕地质量差。草场资源载畜量低,退化比较严重。

  二是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对农业产业升级构成约束。目前,河口区农业比建区时呈倍数增长,但农业的增长是以高资源消耗和粗放型经营取得的,资源型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三是农业产业化层次低,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提质增效构成约束。目前,河口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

  四是支撑和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目前,河口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文化观念相对薄弱,这将对河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产生约束。

  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生态型、节约型精致农业,把农业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能充分发挥河口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的特色产业。

  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十二五”规划,推动农业由分散布局向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转变,由低端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重点建设“一带两园四基地”,一带就是依托河口区西部黄河故道流域,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两园就是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四基地就是绿色有机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海参养殖基地、大闸蟹养殖基地、现代畜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依托河口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积极创建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加大实施产业招商力度,集聚更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集农产品加工、交易、种子种苗、科研开发于一体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同时,要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农产品种养基地逐步延伸到区外,拓展河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

  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种、品质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繁殖、试验、示范、推广步伐,推动高效生态农业质的提高。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搞活经营”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通过创办和领办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企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组织科技攻关,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设施栽培技术、农业生物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科技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采取一对一结对、手拉手指导、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广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推进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重点放到培育土地产出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生产主体上来,鼓励专业大户、农场企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招标承包、长期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以较高的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红吸收农户的承包地,促进耕地、水面、林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生产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市外省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合作银行为后盾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全区、辐射全省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若干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依法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转向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立足河口区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合理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在耕地不断减少、粮食需求日益增加、环境问题逐渐突出的今天,中国该怎样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因养分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双重压力?为解决困惑中国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试图为中国开出良方。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主办的“养分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欧美、亚太等12个国家的42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决中国养分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并提出诸多建议。

  欧美发达国家在养分管理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他们在如何节约养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养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了众多先进的技术。然而,这些研究都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缺乏在增加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同时能保护环境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而这正是中国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欧盟农业环境政策科学顾问、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教授、国际着名养分管理专家oeneoenema博士指出,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并需要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他说,中国在生产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同时作为占世界人口10%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五天的研讨中,来自土壤、植物营养、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化肥工业、动物营养、动植物育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推广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探讨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0%,同时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与政策途径。

  专家们认为,在种植业养分管理方面应该首先控制单位面积施肥总量,做好作物生育期分期调控,大幅度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与作物栽培等专业结合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实现高产高效。在畜牧业养分管理方面,短期内最能奏效的措施分别是针对农民、政府和科学家的养分管理理念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面向环境目标的动物饲养技术;动物粪便的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根据其重要性长期内有效的措施分别是动物粪便处理新技术的应用;面向提高动物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畜牧业体系养分管理研究;最后是制定以保障生产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畜牧业系统养分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0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