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农业种植方式十BOBApp软件(中国)BOB有限公司篇发布日期:2024-04-04 浏览次数:

  bob真人app1.蔬菜、水果模式。本模式适用于城镇周边区域,交通便利,有具备购买力且持久的消费群体,该区域的种植户应成为城镇蔬菜水果的主要供销商。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应分析市场情况,消费者生活习惯,预测市场走向,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决定种植蔬菜的种类和品种,同时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注重品种搭配,如结合地膜种植技术保证白菜、莲花白等叶用蔬菜四季生产供应,蕃茄、海椒、茄子、豇豆成为反季节基层工作,同时生产供应黄等时令蔬菜,四季配种葱、蒜等调味蔬菜,达到和实现城镇居民蔬菜商品基地的目标,并能做到多余外销。水果种植过程中,应考虑矮化、密植成熟期早,更换方便的树种品种。把色鲜味美、糖分水分含量高、鲜食的水果作为主要种植种类,做到春、夏、秋都有新鲜可口的水果供应,如春季应生产供应草莓、樱桃、杏及早熟品种油桃,夏季应生产供应桃、李、枇杷、葡萄及早熟品种苹果,秋季应生产供应苹果、梨、晚桃及猕猴桃等。

  2.粮食、果树、经济作物模式。该模式适应于海拔500m-900m距城镇较远,但交通较方便的区域,种植户将地势

  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及灌溉条件好的用地种植一定数量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收获的粮食除部分食用和出售外,其余可作为养殖家畜、家禽的饲料。将坡度较缓、灌溉较方便的用地种植耐贮藏的果树,如苹果中的秦冠等,将坡度较大、光照较好田边、地边种植核桃,核桃品种应选择矮化、薄壳品质优良品种,同时应将核桃作为该区域主要发展果树种类之一,因为核桃易种植,管理方便,易粗加工,耐贮存,同时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及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小春作物应考虑油菜、豌豆等作物,尤其把油菜种植放在首位,油菜适应性强,管理相对粗放,是南方地区主要油料作物,随着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的提升,食用油市场前景乐观,该区域可大面积种植油菜作物;大春可在坡地种植一定数量的大豆,随着大豆系列产品开发,大豆市场需求量增大,

  3.经济树种,药材模式。此模式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相支持,方可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农户在种植过程应了解本地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及植物品种特性。种植经济树种中,应把茶叶和辣椒、花椒、竹作为选择种类。茶叶的种植区域需要土质肥沃、土壤偏酸性、小气候条件好,具备这些条件可种植茶叶,种植时加强管理,多施农家肥,适时采摘,配以优良的加工工艺,茶叶可作为这些区域主要种植植物;辣椒是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调味作物之一,随着各种菜系的大融合,辣椒相关产品的开发,辣椒市场需求量增大,种植辣椒时应考虑鲜销产品和干制产品品种相结合,避免市场滞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花椒和竹的种植同样要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多方分析后得出可行性方案,种植生产出市场走俏产品。在特殊的自然资源区域种植药材类植物,如适应茶叶种植区可种植杜仲、厚卜、黄白等木本药材,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可种植天麻、当归、党参、大黄及尝试种植虫草等药

  4.食用菌、果树模式。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保健意识的上升,市场对食用菌需求量增大,食用菌市场的开发使食用菌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山区食用菌的生产应主要放在木耳和香菇干制品的生产上。木耳(黑木耳)的生产应选择地势开阔,水源较近,交通方便,易于收集培养料的区域,种植过程中除掌握好相应的种植技术外,还应根据种植地区气候状况注重管理,适时采集和干制;适合种植黑木耳的区域同样可以种植香菇,并尽可能培养出干制花茹。该区域适合生产的果树主要品种是板栗,板栗种植过程主要是更换品种,所更换的品种应是矮化、成熟早的品种。

  种植业技术是构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农业、农民。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环节,加强种植技术的更新,是促进农业水平提升的关键。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种植业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种植业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提高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比如,玉米是一种常见的农村经济作物,农民对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的掌握程度往往会成为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一是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在播种之前应该要进行晒种,可以有效地增强种子皮层的透气能力和吸水性,促进种子的发芽能力和生存能力。晒种要保证阳光充足,因此一般是选在晴天进行,防止昼夜温差过大使种子受冻。晒种之后还要利用合格的玉米种衣剂拌种,可以有效的防止病虫害,并且加快种子的发芽和出苗率。二是要对土壤进行处理,选择合适的土地,最适宜玉米栽培的土地应该具有深厚、土质疏松、含有较高含量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具备保水保肥能力的特点。三是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管理,加强施基肥和追肥,肥料的施用要合理,以防出现烧苗的现象。四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病虫害等进行防治,对于干旱时期,加强灌溉,对于积水时期,加强对水分的疏通,从而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不能对玉米的种植技术以及种植流程进行掌握,则会导致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问题,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减产、灭产现象。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对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使得农业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稻田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要根据水稻在不同生长期间的特点,适时加强田间管理的力度,加强病虫害的预防、肥水管理,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水分以及养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如果对种植业技术的掌握、更新程度不够,则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种植,一方面会增加人力和物力投入,另一方面会导致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最终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作物或者蔬菜果物的种植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关键作用。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特定的种植模式,不同的作物对土壤、水分、肥料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因此要加强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因地制宜地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才能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创新、新技术的积累和推广,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让广大农民不断接受新的种植业技术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植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加强各种种植业技术的研究,根据各种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种植技术的研究,从而促进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水平可以得到提升。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能够研发出最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种植技术。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投入,一方面需要相关的部门对种植业技术的研究加大重视的力度,从而才能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另外,各级农业部门对种植业技术进行研究时,应该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比如更多的立项,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只有加强了各种投入,才能促进种植业技术不断发展。

  影响种植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一是要加强农业部门对农村种植业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从而建立自上而下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农业部门应该要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只有不断提高对种植业技术的重视,才能为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在各级农业部门层面,要积极配合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总体要求,安排具体的技术员到基层进行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技术人员队伍进行充实,确保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得到积极传授和落实,最终促进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三是在种植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完善,缺乏监督会导致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阻碍,监督人员要确定种植业技术得到相应的推广,农民在日常的种植生产过程中也及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从而不断促进种植业技术的推广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使得农民掌握更多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得以提升。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农民培训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首先,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将农民培训工作提上日程,才能保证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开展。其次,在农村经济工作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地拓宽渠道,对各种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引导,并且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培训工作中,为农民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不能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而应该要借鉴更多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最新的种植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各种种植技术的实效性较强,因此加强实时培训是提升种植水平的关键,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只进行理论培训,还应该要进行实践培训,根据农民的特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缩短农民在接受培训时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等,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系统的知识,促进农民对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掌握。第三,加强农民培训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比如可以加强对各种专业化人才的吸纳,在种植业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各种技术员进行进修,提高技术员自身的能力素养,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使得种植业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对各种教育内容进行更新,促进农民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由专业化利益及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决定的规模经济规律在包括中药材种植业在内的几乎所有生产领域都适用,而资本经营机制则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严重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后遗症,以及种植业的弱质性影响,使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甚至是绝对效益都十分低下,不可能依靠原始积累方式实现产业扩张。通过资本经营机制的作用来提高其自身的增值能力,利用“有效资本”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促进中药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多元化开发,拉长产业链,可以裂变出更多更大的资本扩张型龙头企业,使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由单一的产品经营模式转变为以产品经营为基础的资本经营模式,改善其资本结构,进行优质资产的重组,提高资产的经营效率,加速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最终实现陕南中药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的扩张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能引入资本经营机制,实施兼并重组,减少生产经营活动的交易费用。在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领域,中药材生产中较强的地理区位专用性、物理资产专用性、原材料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产品销售专用性特点,决定了其资产专用性的总体水平较高。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引进资本经营机制,推进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横向扩张和纵向一体化,有利于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是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可增强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风险的存在是削减经济活动的一个因素,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则面临自然方面和市场方面的双层风险。通过合同或契约的方式,将贸工农各方组成松散型的一体化经营组织,可以相对降低贸工农各方在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使风险相对降低。但合同交易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若通过资产联接方式将贸工农各方组成紧密型一体化经营组织,不仅可以降低交易各方市场交易的不确定因素,还可以进一步消除合同交易的不确定性,使风险降到最低。

  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让种植户以股东身份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并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建立相互持股、参股、控股关系,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关联机制,将中药生产、加工、销售联结在一起,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利益共同体,使第二、三产业利润向中药种植业生产适当转移,使药农真正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这样不仅在一体化组织内部分散了中药材种植业产业系统风险,而且由于共同利益的驱使,使第二、三产业对中药材种植业提供科技及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使中药材种植业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的运作,强化了中药产业化经营在生产、加工、销售三个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使中药材种植业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壮大了中药材种植业经济的整体势力。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将形成规模经济。

  从陕南的情况来看,中药产业是陕南经济发展的优势,中药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陕南在我国“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陕南中草药的生产数量还是中药的质量都在国内外举足重轻,也为陕南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是陕南实现中药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而要实现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无疑需要强大的资金作后盾。因此,能否有效发挥金融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中的特殊作用,对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化进程至关重要。近几年来,陕南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中药产业化,取得了可喜成绩。在信贷资金的大力助推下,陕南中药种植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截至目前,陕南人工种植中药材已达约266 666.67hm2,实规范化种植面积40 000hm2,销售收入14亿元。安康的黄姜、绞股蓝、葛根,汉中的天麻、杜仲、猪苓、西洋参,商洛的丹参、黄姜、山茱萸、柴胡等中药材已经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

  现阶段,随着陕南省中药产业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中药产业化经营在对分散的中药材种植业资源进行工艺流程的整合和产业链条的延伸的同时, 对金融信贷的依赖性不断递增,现有金融体制和农村金融制度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需求与各银行功能缺位的矛盾;农贷资金需求大幅增长与农村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中药材种植业高风险、农民信用风险与金融服务手段单一的矛盾;农村信贷业务分散与金融服务集约化的矛盾等等。金融支持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面临的种种矛盾,已成为影响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当务之急在于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构建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合理、高效的融资机制,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保证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以此推动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利益机制作为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有效运行的核心,其联结方式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合同契约型。即龙头企业与农户作为各自独立的经营者和利益主体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契约合同,以明确双方的经济关系。目前大多数“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是合同契约型;另一种是股份合作型。即药农以入股、参股的形式参与加工、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在这种类型中,企业与农民由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股权红利成为最主要的利益调节器。这是中药产业化的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组织形式。

  目前药农自办合作社或实体有一部分是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但这种组织形式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完善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一是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健全利益机制,通过实行中药材收购保护价、承贷转贷、实行系列化服务、建立风险基金制度等多种联系形式,巩固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二是 要推行合同化管理,凡是通过农民建立基地的企业,都必须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同时要完善合同内容,避免由于合同内容漏洞造成的当产品市场好时,农民违约卖高价,市场价格低时企业拒收拒购、抢收抢购、压级压价、拖欠贷款等现象的发生。三是逐??推行以股份合作制形式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组织。股份合作制既能发挥股份制资本联合产权明晰的优点,又能保留合作制劳动联合的特点,使企业与农户的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真正形成互利互惠、兴衰与共的一体化经济实体,是从根本上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利益联机制的措施。

  目前,农户和龙头企业融资结构比较单一,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例过低。目前,陕西从事中药材种植业的公司只有东盛科技一家上市公司。为此要积极探索通过发行股票、借壳上市、买壳上市等方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通过采取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龙头企业的资本扩张。兼并收购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在中药产业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方式扩大资本时,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也应给予资金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专项投资基金的投资目标是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经营主体。设立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专项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中药材种植业投资基金也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如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等,这又可以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设立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专项投资基金,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有助于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投资基金大量流向GAP基地项目、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加工项目、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将带动中药材种植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民间投入,政府的任务就是要引导民间资本流动,活跃农村资金市场,壮大支农资金实力。首先要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其次要加强政策扶持。对投资开发中药材种植业基地建设的企业,在征地、贷款、技术、培训等方面,政府要大力扶持,对农户要典型示范,鼓励农户走规模化的道路;第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支农的层次性和完整性。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要按市场原则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适当增加基层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改革和简化贷款的审批和发放程序,加大“支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结合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增大小额信贷发放范围,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中的主力军作用。在陕南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功能,适当扩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围,以中药材种植业GAP基地建设等为支持重点,发挥政策性的示范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棉花种植成本逐年上升,棉农收益下降,2014年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后,棉花价格回归市场,且低于棉农预期价格,导致棉农收益低于预期。2013―2015年新疆棉花生产成本分别达到1325027.5,25837.35,27185.7元/hm2,其中,人工成本分别为13136.85,14188.35,16366.2元/hm2,占棉花生产成本的52.5%,54.9%和60%;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1891.85,11655.15,10819.5元/hm2,且每年略有下降。由此可知,棉花生产成本的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年年攀升,进而造成棉农收益下降,影响棉农种棉积极性。由于人工成本占到棉花生产成本50%以上,想要提高棉农的收益,关键是要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可见,人工成本的上升已成为制约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在棉花种植业中,棉花是高投入的行业,对于想扩大种植规模的棉农来说,借贷是他们筹集生产资金唯一的方式。棉农借贷有两种方式:金融机构贷款和私人贷款。大部分棉农还是首选向金融机构贷款,但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受贷款方式、棉农信用等条件的制约,农户往往获得的贷款额度只能满足其2/3的资金需求,不足部分棉农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贷,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选择借高利贷,这样棉花种植的部分收益又被借贷利息所吞噬,归还贷款后剩余资金不够来年准备生产资料,只能再次贷款,使棉花种植陷入“以贷养棉,以棉还贷”的循环。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籽棉开秤后的平均收购价比2013年下降近30%,棉花收入锐减,加之年补贴资金兑付晚,时间长,给棉花生产者按时还贷、后续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和压力,棉农种棉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

  目前,棉花种植业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保护本国棉花生产,各国普遍都对棉花实施了补贴政策。新疆的棉花种植仅有棉花良种补贴和目标价格政策,棉花良种补贴标准为每15元/667m2,对于逐年上涨的棉花生产成本来说,已经失去了激励效果。目标价格政策是2014年9月正式实施,但据调查显示,棉农普遍反应补贴金额偏低,其种棉收益远远低于临时收储时的收益,棉农植棉积极性难以调动。另外,在政策性棉花保险方面,棉农普遍认为保费偏高而赔付金额较低,投保热情不高。

  临时收储期间,新疆棉花基本进入国储库,棉农、棉花加工企业不存在卖棉难,因此,棉农一味追求高产量的棉种,新疆棉花一直存在种植品种多、杂、乱以及棉花品质低下等问题。目标价格试点后,国内外棉花价差逐渐缩小,棉花品质的高低成为决定新疆棉花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何规范引导棉花种植品种、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棉农收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转变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形式,推进棉花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种植

  目前,采用农场式的机械化种植是国外主要棉花生产国的主要种植方式,其种植规模比较大,机械化程度高,因而,植棉成本低,收益高。但是对于新疆棉花生产而言,大部分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上,在种植比较分散,人工采摘是主要的采摘方式,无法实现棉花规模的经济效益。棉花种植规模越大,机械化程度越高,其总生产成本越低。所以,面对国内棉价大幅下降,而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想要增加农民种棉收益,其根本途径是积极转变经营方式,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方式,推进棉花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种植,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棉花增产、农民增收。

  2.2 为增加对棉花种植业的资金供给,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设县级以下网点

  降低棉花种植是新疆棉农增加收益的关键,而成本降低的根本途径是棉花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种植,这就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棉农的自有资金有限,想要扩大规模又受到资金限制,因此,只能依靠借贷。因此,为了支持棉花种植业健康发展,增加棉农收入,建议政府通过给予金融机构涉农存贷款奖励和财政贴息,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棉花种植贷款的供给,一方面可以通过贴息降低贷款利率,进而减轻棉农资金成本负担。另外,可以积极鼓励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金融网点,吸引民间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以缓解支农资金不足问题,帮助棉农走出“以贷养棉,以棉还贷”的困境。

  2.3 加大对棉花生产环节的政策扶持与补贴力度,需要政府牵头主导,各部门多方协作

  为了保护本国棉花生产,世界一些主产棉国都制定了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来建立新疆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我国可以从四个方面出发,一是提高棉花种植补贴标准和范围,并将棉花纳入农资综合补贴范围,参照种粮补贴增加棉花种棉补贴。二是适当提高大型农机具每台补贴标准,特别是提高采棉机的补贴标准,并将进口的采棉机、机采后的配套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三是加大对棉花保险补贴的财政支持,并使棉花保险全覆盖,提高植棉保障。四是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且财政补贴资金能提前到位,以保证棉农来年生产资金的准备,提高补贴资金发放效率。以上政策的实现还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牵头主导和各部门的多方协作。

  目前,国内外棉花价差逐渐缩小,棉花品质的高低既与棉花收购价格直接挂钩,又是影响新疆棉花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提升新疆棉花品质和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即规范棉花种植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统一棉花检验标准。

  综上所述,在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制约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棉花种植成本逐年上升,棉农收益下降;“以贷养棉,以棉还贷”,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棉花生产补贴水平低,政策支持力度较弱;棉花种植品种繁多,品质低下等原因,因此,尽快解决新疆棉花种植业面临的困境,无论是对棉农还是对棉花产业和新疆经济有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时间上始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起步于德宏糖业,扩大于替代种植,丰富于民间跨境种植。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考虑缅甸变化因素,全面分析德宏扩大农业对缅“走出去”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思路、原则、区域选择、合作内容和具体措施。

  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是指德宏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生产和投资优势,跨出国境与缅甸的土地、人力资源结合,在缅甸境内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培训、特色农业种植示范、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包括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和民间之间及政府、企业、民间之间的合作等形式。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意义重大。是德宏贯彻国家周边外交政策的主动作为,是中国—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助推力,是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德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助推缅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利于铲除毒源,减少毒品危害。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始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经过近30 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形式不断丰富,纵深度不断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发展思路、原则、区域选择和合作内容等内容作初步的探讨。

  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起步于德宏糖业,扩大于替代种植,丰富于民间跨境种植。上世纪80 年代中期,陇川县章凤镇当面的缅甸雷基市边民,学习德宏农村种植甘蔗,产品销往陇川县景坎糖厂,景坎糖厂按德宏甘蔗收购价格向缅甸蔗农支付蔗款。德宏与缅甸边民,以糖厂为纽带,率先开创中缅农业合作之路。截止2013 年底,德宏在缅甸开展替代经济的企业23 户(协议种植面积200 余万亩),其中,在缅甸掸邦种植12 户,在克钦邦种植11 户,企业自报累计种植约100 万亩(2008 年核查认定种植面积40 万亩),替代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莫茂、苇茂、迈扎央、八莫、克钦一特区、克钦二特区和掸邦的木姐、九谷、勐古、南坎、贵概、腊戌、滚弄、皎脉等地区。民间跨境种植20 多万亩(其中,西瓜种植面积13-14万亩),种植品种主要是西瓜、水稻、玉米、香蕉、甘蔗等,种植区域由边境一线发展到仰光省、曼德勒省、实皆省、马圭省地区。中缅政府之间在替代种植之外的合作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实施的项目有“中缅农业综合示范园”(位于缅甸勃固省的缅甸农业灌溉部下属农场场区内),签订待实施的有“中国农业部与缅甸畜牧水产及农村发展部关于渔业合作的协议”(2013 年12 月1 日至3 日中缅双方签署);盈江县开展了以水稻为主的援缅项目建设,德宏积极开展“中缅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无论是缅甸农民种植甘蔗为德宏糖厂提供原料,还是替代种植、民间跨境种植、农业示范区建设,都是中缅农业合作。德宏与缅甸的农业合作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纵深推进、规模扩大;品种多样,种加结合;带动力强,成效显著;扩大出口,促进增收;经社并重,树立形象等特点。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刚性制约因素,是稀缺资源。2013年,缅甸耕地面积约1818 万公顷,人均0.35 公顷,人均值是德宏的3 倍多。目前,缅甸尚有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待开发约1000 万英亩(约6070 万亩),缅甸农业发展潜力大,缅甸的农业资源与德宏的劳动力结合,可以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发展潜力巨大。

  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2013 年缅甸一产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是缅甸出口产品的重要来源。缅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确定的农业政策是“以农业为基础,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缅甸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中国,都表达加强农业合作的愿望。中国是人口大国,国土面积虽大,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小,随着城镇化发展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也希望加大与缅甸等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来缓解国内粮食安全压力。

  中国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农产品是缅甸出口产品的主要来源,2014 年4-7 月缅甸农产品出口占缅甸出口总量的28.6%,排在出口产品的第二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国内对粮食、水果等的需求量增加。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能把缅甸农业资源与国内市场有机结合,发展潜力巨大。

  德宏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是跨境民族,而与德宏毗邻的缅甸掸邦、克钦邦是德宏跨境民族的聚集地区。跨境民族语言相通,交流方便,交往频繁,彼此认同,为德宏与缅甸的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人脉基础。目前,德宏跨境种植人员的主体就是傣族农民。

  农业合作更多的是直接面对缅甸农民,无论是出租土地获取租金,还是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无论是学习农业种植技术,还是示范带动作用,都直接让缅甸农民受益,使缅甸农民在受益中提高,在受益中发展。农业合作在缅甸农民中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双赢。

  扩大合作有双边政府的支持;市场大且互补;缅甸在掸邦划定了12 个替代种植示范区,12 个示范项目区分别由联合国、中国和泰国来实施,其中,由中国实施的8 个项目中,有7 个靠近德宏,在105 码至腊戌沿线附近,今后德宏将成为开展替代种植工作的重点地区;德宏有替代种植合作的成功经验,也有20 年来锻炼出来的一大批有跨境种植经验的农民,富裕起来的德宏农民也具备一定的投资能力;缅甸农民在以往合作中收益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扩大合作的基础扎实。

  中缅双方还没有签订中缅全面农业合作的协议,缺乏合作规划,不利于中缅农业合作发展,不利于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

  替代种植是国际联合行动,全面禁种罂粟,铲除毒源,解决传统罂粟种植区群众禁种罂粟的生活来源问题而进行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一方面,缅甸地方层面没有相应替代种植机构,替代种植推进不畅。另一方面,缅甸替代种植区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替代种植心存忌讳,支持意愿小,发展不顺。德宏23 户替代种植企业,在缅甸正式挂牌的只有一户。

  涉及村寨多,范围大,示范带动效果好,缅甸农民比较欢迎的民间跨境种植,没有走上台面,规范、管理和保障困难,对中缅民间跨境农业合作健康发展不利。

  替代种植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只允许从木姐口岸出入境,出境手续除缅甸使领馆的签证外,还必须上报缅甸旅游和宾馆部,得到批准后方能前行,缅甸旅游公司收取每人费共1500 元人民币等因素,增加替代种植企业费用和时间成本,影响替代种植企业的积极性。

  2.2.5 替代种植农产品返销指标问题影响替代种植发展替代种植的农产品需要返销国内,但是,返销指标不足。例如,德宏英茂糖业原料开发有限公司,在境外发展甘蔗种植7.5 万亩,产量33 万吨,替代指标进口10-12 万吨,大部分需要通过小额贸易等方式完成,增加企业成本。返销指标每年分两次下达与部分农产品生产节令有矛盾,收货期进口指标不足,企业只能通过交纳银行保证金方式对缺口指标进行返销,影响企业。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替代种植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从长期发展看,中缅友好大格局不会变,但是,缅甸的大国平衡战略;在野党派和民间组织为缅甸大选或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需要,不断拿中国和中国项目“说事”造成的负面影响;缅甸国内和解意愿提高,虽然多次谈判,但目标差异大,多方博弈,发展进程曲折,离真正实现和平还有相当一段时间。这些都对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带来挑战,影响中缅农业合作健康发展。

  政府搭台,中缅两国农业合作规划引领,企业和民间为实施主体,以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巩固和发展替代经济,积极参与缅甸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开发,扩大民间合作,丰富合作形式,拓展合作空间,促进中缅农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深化合作,探索创新原则。充分发挥中缅两国合作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求在合作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中缅现代农业合作新格局。

  ———保护环境,互利共赢原则。合作要充分协商,照顾各方诉求,统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中缅两国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两尊一守”原则。到缅甸实施农业合作项目的企业和个人,要尊重缅甸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遵守国家的外事纪律。要自觉处理好和当地缅甸群众的关系,增进友谊,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促进中缅友好。

  ———合作项目“好中选优”原则。在合作项目选择上,要把最好的项目拿来合作,确保合作一项,成功一项,注重实效讲示范,惠利于邻树形象,不断扩大中缅农业合作的影响力。

  ———政府搭台,企业主体,民间参与原则。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需要中缅两国合作的大环境,更需要德宏州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与缅甸地方政府沟通协商,为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搭建平台,由企业和民间力量来组织实施。

  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在区域选择上要由“民地武”地区向政府实际控制区发展,由边境地区向缅甸纵深地区发展;在项目选择上由单纯种植向种植、科研、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园)建设等转变;在“走出去”主体上由企业、个人向企业、科研、事业单位、民间个人多元转变;注重实效讲示范,惠利于邻树形象。促进缅甸农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服务中国-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局。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区域选择为:“一线,一边,四片区”。

  一线:以中国-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沿线地区为重点,开展中缅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民培训,缅甸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发展水稻、水果种植、畜牧和淡水养殖等方面的合作。

  一边:芒市、瑞丽、陇川边境线缅甸一侧的“大城- 鹿阴堂- 棒线- 勐古- 九谷- 南坎- 懂布- 木瓜坝- 勐根- 迈扎央”边境种植区。巩固和发展甘蔗种植,发展有机农业、跨境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等,促进缅甸边境地区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片区一:“木姐-105 码- 腊戌”替代种植片区,整合现有的掸邦区域内替代种植区和缅甸为中国新划定的12个替代种植区(位置在缅甸掸邦105 码- 腊戌沿线)资源,加强合作,提高替代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替代种植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效铲除毒源。

  片区二:“南赛- 密支那”替代种植片区,以现有的替代种植企业为基础,全面完成初期签订的种植协议,巩固提升替代经济。

  片区三:“曼德勒省、实皆省、马圭省”种植片区,以参与缅甸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开发和民间农业合作为主要形式,发展粮食、水果等种植。加强水稻优质品种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合作。

  片区四:密支那种植片区,以参与缅甸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开发和民间农业合作为主要形式,发展甘蔗、粮食、水果种植,开展甘蔗种植示范园区建设,助推缅甸糖料基地建设。

  ①加快筹建“中缅农业合作委员会”,制定中缅农业合作规划,引领地方农业对缅“走出去”。

  ②建立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加强与“中缅农业合作委员会”的对接,全面指导、服务和管理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工作。

  ③加快签订与德宏邻近的7 个替代种植示范新区的替代种植协议。要组织专家组和相关人员前往缅甸新划定邻近德宏的7 个替代种植新区实地考察,抓住缅甸迫切希望扩大替代种植的有利时机,积极与缅甸商讨替代种植事宜,促进德宏替代种植进一步发展。

  ④扶持组建几个德宏跨境种植农业龙头公司。德宏要扶持组建几个跨境种植农业龙头公司,到缅甸进行农业投资,参与缅甸的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开发,助推缅甸农业发展,增加缅甸粮食等农产品出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中缅双方高层会谈,对参与农业合作的人员给予办理期限为6 个月-1 年并可续签的特别通行证,可以从邻近口岸出入境,解决中方参与农业合作出入境便利化问题。

  ⑦在区域选择上,以中国-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沿线地区为合作重点。加强与国际大通道沿线地区掸邦、曼德勒省、实皆省、马圭省、若开邦的农业合作,促进沿线地区农业发展,助推沿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增进与沿线地区民众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为中国-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建设营造良好的民意基础。

  ⑧充分发挥跨境婚姻中缅籍配偶的积极作用。目前,德宏的跨境婚姻家庭,有14000 余户,通过对德宏跨境婚姻家庭劳动力特别是缅籍配偶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出台德宏跨境婚姻家庭跨境种植小额信贷政策,鼓励扶持跨境婚姻家庭利用缅甸家庭拥有的土地或租地,发展跨境种植,实现双方家庭互利共赢。

  ⑨对缅甸农民培训等纳入中国对缅援助项目。建议德宏州政府积极与缅甸地方政府协商,制定培训合作计划,先周边,后纵深,以中国- 印度洋大通道沿线缅甸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开展培训,并把对参与中缅农业合作的缅籍农民培训纳入国家对缅援助项目。

  [1]李晨阳,全洪涛主编.缅甸法律法规汇编(2008—201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年8 月.

  [2]董仕华,段继华,刀承祎《. 德宏州与缅甸农业合作问题研究》,《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文集》[M].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 年5 月.

  [4]特约撰稿员/ 尹鸿伟《缅甸巨变,中国如何面对?之一至之四》,红军哥哥新浪微博.

  白沙县青松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不断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已取得初步成效。介绍了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相关对策。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种植,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2007年2月17日总理在辽宁抚顺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发展壮大林下经济是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是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青松乡以打造“南药之乡”为抓手,充分发挥林下资源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益智特色产业种植,不仅促进了绿色增长,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有好又快发展。这符合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要求。

  青松乡辖6个村委会、一个乡农场、28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9600多人,农村人口8500多人。全乡主要种植橡胶、甘蔗、木薯、南药益智。据统计在全乡辖区内有橡胶种植面积3.6万亩可适宜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可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前景非常好。

  截止2014年,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已达12000多亩,并建立了打炳村委会和拥处村委会2个南药益智种植示范基地。

  在橡胶、甘蔗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青松乡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现在,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正一步步走上发展的正规化,从2006年的800亩发展到2014年的12000亩。

  青松乡地处霸王岭部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已栽培的橡胶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在保护林地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种植南药益智后三年可产生经济效益,收获期长达30年。2014年,益智干果收购价达到了70元/公斤。全乡可收获的益智产值达800多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35%,人均增收660元,已成为青松乡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种植南药已经得到实惠的农民扩大种植规模的热情很高,但优质南药益智种苗供应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民朋友们种植的需要,直接影响和制约到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发展。

  绝大部分农户林下种植南药益智仍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粗放式管理。在种植管理方面完全凭经验进行,有的甚至是少管或不管,只等采摘收货,导致益智产量较低、品质不高。

  近年来,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目前主要是农户们都在自家的橡胶林地种植,整体种植比较分散,全乡没有很好的实行集中连片种植,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部分农民思想不解放,“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意识不强,对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效益、市场前景等认识不够,对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持怀疑观望态度,缺乏参与的热情。

  2012年12月,青松乡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政局注册首个益智种植协会――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益智种植协会。青松乡益智种植协会成立时间短,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没有集中种植户统一销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益智各种植户单兵作战、自种自销,益智销售价格幅度有所降低。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对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进行合理布局,努力探索和推广切合青松乡实际、适宜青松乡发展的林间种植模式,要根据青松乡的农林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制定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方案(逐年规划种植益智亩数),提前规划好发展蓝图,将会逐步扩大林下种植南药益智规模,提升益智产业化发展。

  今年来,随着农户种植南药益智热情高涨,当前的益智苗供应已经难以满足农户们的种植需求。一是乡政府建立益智苗圃基地,加大益智苗的供给,解决群众在实际遇到的种植问题,做好服务性政府;二是益智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业主(企业和协会)投资、农民参与”的方式,农民以林地资源与劳力作为投资资本,企业提供益智种植管理技术以及益智种苗、和生产肥料作为投资,双方按照种植合同一定比例分成,大力推行林下种植南药益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乡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青年朋友们应积极的在橡胶林中集中连片种植,逐步扩大益智种植产业规模。

  发展林下种植益智,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县、乡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由乡政府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益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种植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预算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益智种植的发展,重点扶持经济困难的种植户。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益智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领导体系。乡要成立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工作领导小组,乡林业、民政、农业、畜牧、财政、计生等相关部门参加,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中心。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有关部门负责落实,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到位。

  二是政策上支持。在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上,县、乡两级政府要从政策、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贴息补助和直接投资。积极帮助、支持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农户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物质上表彰一批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示范户,鼓励更多的农民解放思想、坚定种植南药益智的信心,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销售渠道。随着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规模不断扩大,要考虑群众们种植益智的销路问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青松乡益智种植协会重点对全乡种植户提供信息、销售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协会的自身作用,积极推进“公司+协会+农户”的销售模式,在益智种植协会的牵引下,直接把益智产品销售给公司,增加农民的收入。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关系着我国的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甚至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目前,虽然我国的水稻耕作和收割生产中都已经展开了机械化作业,但是水稻种植技术的机械化发展还比较缓慢,仍然以人工插秧为主。这样的种植方式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探讨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水稻种植机械化指的是在水稻的插秧期间,采用机械来代替人工的一种耕作方式。以北方为例,水稻种植机械化指的是水稻栽植机械化,主要是插秧与抛秧两种方式的机械化作业。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是由高性能插秧机与相关的配套育秧技术所组成,一方面,该技术对秧苗的要求很高,其硬性标准是:土块规格58m长、28cm宽、2cm厚,秧苗的苗高是12-20cm,秧龄大约20天,叶龄3-4叶;另一方面,该技术对机械的选择也有要求,常用的插秧机有步行式和乘坐式两种高速插秧机,农民可以根据实际耕作情况来选择。只有将标准化的秧苗与高性能的插秧机配套使用,才能发挥出机械插秧的重要作用。而水稻抛秧机械化技术则指的是使用塑料钵体软盘育秧,然后把带土钵苗从秧盘移到锥盘,依靠机械的离心力把钵体苗抛入水田中。这种方式插秧,抛得比较均匀,效率也比较高。另外,水稻直播机械化也是比较常用的,由于节省时间和节约成本,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20世纪60年代,大苗插秧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水稻种植技术进入了机械化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但是由于生产成本的限制,这些设备并没有得到推广;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机械化育插秧模式,它能够将农业机械设备与水稻种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适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因而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我国的水稻种植机械设备较为常见的有水稻插秧机、水稻浅栽机以及水稻直播机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插秧机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PF455S手扶式步行4行机、2ZT-9356型乘座式独轮6行机到Z-455富来威牌4行手扶式步行插秧机,品牌不断地更新标志着我国水稻种植技术的机械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较快,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技术含量低,虽然我国在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状况的限制,很多设备都得不到推广应用。二是质量不稳定,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不高,国内的生产设备以及国外引进的设备,都不能够很好地保障其质量,对于水稻的种植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适应能力差,虽然我国在不断地引进先进设备并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却忽略了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 设备的实用性较差。四是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较低,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限制,我国的很多农机设备都需要人工操作,没有从根本上降低劳动力成本。五是机械设备的材质较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设备的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很多材质都达不到标准要求,因而也无法保证农机设备的正常工作。

  水稻种植的整个过程包括五道工序,育苗、水田整地、插秧、田间管理以及水稻收割。接下来,笔者将谈谈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在这五个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第一阶段是育苗,主要是种子的处理与播种,种子的处理需要用到脱芒机,播种则需要插秧机和摆栽机;第二阶段是水田整地,主要要使用拖拉机翻地,一般是使用手扶拖拉机带水耙轮,或者是宁波拖拉机带水耙托平机进行作业;第三阶段是插秧,由于插秧方法与育苗方法的不同,所采用的插秧机械也有所不同;并且机械抛秧技术比较特殊,抛秧机也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第四阶段是田间管理,这一阶段主要是涉及到灌溉问题,一般要使用抽水机或者大型喷灌机机械喷灌;第五阶段是水稻收割,这一阶段需要使用到联合收获机、割晒机以及运输机等,可以有效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农民还是使用的是半喂入式收割机。

  由于水稻种植机械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并加以有效推广。首先,要提高对水稻种植机械化种植技术的重视程度,并创新推广的反方式手段,加强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其次,政府要加大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投资力度与技术研究力度,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创新一突破,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再次,要加强水稻种植机械方式与传统农艺的有效结合,在现有农艺的基础上,对农机设备进行设计与改造,提高其实际操作性能。最后,还要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适用性,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探寻适合当地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模式,尤其是在选择机型时,要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机器,切实提高水稻种植机械与技术的适用程度。

  目前我国的机械化水稻种植方法主要是采用机械插秧、机械直播与机械浅栽,但是这三种种植模式还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据统计,到2006年为止,我国有十多个省份采用了机械浅栽的种植方式;截止2007年,我国已有27个省份采用机械插秧技术,机械直播技术的采用也呈现出稳定增长势头。总而言之,水稻种植机械化将是我国水稻产业优化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化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水稻种植事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地推广与应用,也将给广大农村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

  [1] 于凤涛.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探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4):18~18.

  蔬菜种植是具有保障性作用的一种栽培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设施蔬菜种植就传入我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设施农业,特别是在北方农业发展中,设施蔬菜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北方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北方蔬菜种植的全面进步。在设施农业蔬菜发展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核心问题,有效防治病虫害,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业工作人员的任务,从根本上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整体质量问题。

  农业生产的好坏需要看基础,以西红柿为例,选择优良的种子,积极培育,壮苗,加强苗期管理,是农业基础防治措施的重要方式。选择优良的种子是基础,这样才能产生优质、商品性好的品种。在培育壮苗阶段,按照气候条件,合理施肥,强化营养。如冬季和春季,不同时段细心观察,做好大棚的温湿度控制,从各个方面提升西红柿种植的质量。在肥水管理的过程中,浇水的时间、水质的情况、肥水管理都影响着西红柿的果实品质,需要根据苗龄控制水肥。农业基础防治措施的应用,就是为了能够让西红柿苗木在初期就能够具有防治病虫害的能力,能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也是防治西红柿病虫害的前提和基础。

  物理方法防治给蔬菜种植的伤害最小,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以西红柿为例,物理防治的方法主要是黄板诱杀蚜虫,黄板涂上一层机油,把黄板悬挂在植株中间,具体的距离要高出植株顶部20cm。1000m2悬挂黄板10~15块,悬挂10天重复涂一层机油。黄板诱杀蚜虫是较为传统的方法,但却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大棚的通风口,设防触网遮挡蚜虫、白粉虱、棉铃虫等,采用设网防护的方法,能够有效病虫害的入侵。但防护网并不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有人进出或者是运送一些物资,防护网就会瞬间失去作用。

  夏天是高温季节,采用石灰氮、麦结菇渣、牛粪等均匀撒施,再盖上透明的薄膜,利用太阳光线照射熏蒸,土层的温度就会达到40℃以上,一些根结线虫和细菌病害就会在高温下被杀死。

  化学方式防治措施对于北方设施蔬菜种植具有关键性作用。化学方式防治措施要进行严格消毒,如对种子进行消毒,把种子放在50~55℃的温水中浸泡,再用10%的磷酸钠或0.1%的高锰酸钾浸种。种子消毒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侵害,消毒还包括育苗床消毒、温室内部消毒。化学方法中的合理用药是防治西红柿病虫害的主要方式。西红柿灰霉病,要在定植前用50%速克灵进行喷雾从而保护幼苗,在常态时期或发病期,用2%武夷霉素水剂进行喷雾。防治番茄叶霉病,用2%武夷菌霉素水剂150倍液,采用7天喷1次的方式,连续喷2~3次。蔬菜种植的病虫害防治,要掌握好化学方法应用的频率,保证好化学方法的精准性,这样才能够让化学方法发挥积极的作用。

  设施蔬菜种植,将农业蔬菜种植推向了精准化发展的方向。无论是设施农业还是普通的农业,都需要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北方农业需要走科技型发展道路,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面积防治病虫害,对北方设施蔬菜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技术推进和具体实践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尝试新技术,不断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推动现代农业的实质性进步。

  1孙爱菊.对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8)

  2吴华圃,胡宁宝,李慧英,岳永刚.无公害番茄的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7)

  3刘万强.大棚西红柿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2016(5)

  (1)单作。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其优点是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以实行单作为主。

  (2)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的两种农作物共同生长期长,而且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作,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

  (3)套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后季作物适时播种。

  (4)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优点是在混合种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的情况下,能节约利用空g,增加农作物的种植数量。

  (5)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等。

  (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一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空间配置,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2)作物熟制。是根据某地的积温数来确定一个年度内需要种几茬作物、各自是种什么作物,以达到最好的种植效果。以中国熟制为例:我国根据积温的差异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寒区。寒温带――一年一熟,中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两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热带――一年两到三熟,青藏高寒区――一年一熟。

  从地理学的角度说,生长期是指农作物能够活跃生长的时期,是气候生长期。气候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如“农作物生长期的天数,从南往北逐渐减少”,显然指的是气候生长期。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生长周期是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要的时间,是作物生长期。作物生长周期因作物种类不同而不同。如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

  人们根据地球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的状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将地表各地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以中国为例,中国南北跨纬度广,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不等。根据各地≥10°C积温大小的不同,中国自北而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五个温度带,以及青藏高寒区。

  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四点:(1)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2)天气状况。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光照充足。(3)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好,光照条件好。因此,高原和山区的光照总比同纬度的平原好。(4)大气污染。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杂质多,地面光照差。

  光热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有喜高温和耐温凉的,热量条件多是低纬优于高纬,平原优于山地。由于热量的不同,农作物在种类、产量、复种制度上有着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在我国,复种制度从南到北有着从一年三熟到一年一熟的递变规律。因而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宜的农作物,以达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类型是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在地域上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因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地域农业生产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的农业类型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基塘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等。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类型。按动植物的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分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新鲜牛奶。

  水稻种植农户已逐渐开始使用垂直协作方式,进行化肥施用,该方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并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带来了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水稻种植农户化肥施用的行为中,垂直协作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垂直协作指的是协调产品与营销之间各阶段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如:销售合同、市场交易、生产合同等,都属于垂直协作方式,这些方式的交易特征都是不同的。在市场交易方式采取你买我卖的过程,交易完成后就不再有所联系,期间过程也无特殊要求,时间、价格、地点等因素都不会影响双方的交易。在销售合同方式中,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产品质量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易的过程,所以销售合同方式的稳定性较差,可能会随时改变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生产合同方式通常都比较稳定,且这种交易关系维持时间较长,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农户需掌握生产的过程,并提供生产的资料。在我国水稻种植农户中,市场交易的方式受到广泛的使用,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水稻种植农户使用该方式,而使用生产合同方式和销售合同方式的水稻种植农户的占比分别是10.1%和16.9%。不同的对 水稻种植农户在确定化肥使用量时,主要是根据垂直协作方式进行合理配置,农户化肥的施用量主要是由垂直协作的各种方式决定的。

  户主的文化程度、垂直协作方式、收入来源、家庭人口数量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使用化肥的剂量。特别是一些老年农户,其思想比较保守,一直延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施肥,他们不愿相信和尝试新的技术,而且只注重水稻的产量,而不考虑产品质量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其化肥施用量并不合理。另外,造成化肥施用量过大的原因还有家庭人口多、户主没有文化等,以致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并危害到生态环境,甚至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现在应提高农户的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合理使用化肥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加强培训农户先进生产技术和知识。

  通过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化肥施用计量模型,可以很明确的得知水稻种植农户化肥在各种垂直协作方式下的使用量。

  式中,bn的回归系数为an,它是一个随机的扰动项,每公顷化肥的施用量用y表示, D的回归系数是α,当D1=1时表示市场交易协作方式,当D2=1时表示生产合同协作方式,当D3=1时表示销售合同协作方式,当这三个数值是0的时,表示其他协作方式。

  在进行数据回归分析时,采用PSSl4.0软件,经过分析我们得知,化肥的施用量取决于垂直协作的各种方式。通常,紧密的垂直协作方式下的化肥施用量,要低于市场交易方式下的化肥施用量。下面是化肥在各垂直协作方式下的使用量:

  就化肥施用量来说,如果销售合同方式中的系数是负的,且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市场交易方式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要比该方式多132.122公斤,且效果十分显著。

  市场交易协作方式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要比生产合同协作方式要多142.311公斤,其前提条件是生产合同协作方式的系数是负数,且在5%的水平情况下,效果十分清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且1%的水平条件下,市场交易方式的施肥量要高于其他协作方式,效果十分清晰。农户对于化肥的使用量除了与垂直协作方式由关外,还与户主文化水平、技术培训等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中,户主文化程度系数是负数,说明化肥施用量与文化水平成反比关系;环境关注的程度系数为负数,说明也会降低化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情况的系数和培训后的户主都是负数,所以化肥施用量与这二者的关系是反比关系;而家庭人口结构系数,与户主年龄系数等都是正数,所以水稻种植农户化肥施用量与这二者的关系成正比关系。其中化肥施用行为受家庭人口结构、户主文化程度、户主的年龄的影响较小。

  根据分析水稻种植农户在各垂直协作方式下,不同的化肥施用量,得出下面几个结论:第一,水稻种植农户化肥施用量随着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关注生态环境、使用有机化肥等,有着明显的减少;第二,与市场交易方式下的化肥施用量相比,水稻种植农户在更紧密的垂直协作方式下,使用化肥量减少;第三,对水稻种植农户化肥施用行为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垂直协作方式,其中,农户化肥的施用量较少的方式是紧密垂直协作方式。

  所以,为了更好的管理水稻生产,政府需加大支持政策,如:第一,为推动农户施用有机肥,逐渐降低化肥使用量,协会、政府、公司、基地等应加强培训农户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提高水稻种植农户的产量以及收益,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协会、公司、基地等组织要想有效控制农户生产行为,降低化肥使用量,需为农户提供一定的培训条件,鼓励他们主动了解不同的垂直协作方式;第三,加强水稻种植农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需要从各渠道加大宣传保护环境,比如宣传栏、网络、电视台、报纸、电台等,都是非常好的宣传渠道。

  过量使用化肥不仅会降低农产品的质量,还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因此,为了能够使水稻种植农户合理使用化肥,需加强培训农户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使其明白化肥在不同垂直协作方式下的使用量,另外,还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农户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化肥施用量,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鲍先琬.化肥、环境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统计与决策,2011(1)

  [2]王艳群,彭正萍.过量施肥对设施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24)

  [3]周曙东,戴迎春.供应链框架下生猪养殖户垂直协作形式选择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6)

  [4]戴迎春,韩纪琴,应瑞瑶.新型猪肉供应链垂直协作关系初步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